青年強,則國家強。「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下稱「大灣區青年基金」)的「創明天獎學金」,在社會各界的熱烈支持下,已經來到第五屆。今年除了繼續頒授給才學兼優,熱心服務社會的大學生之外,更特別增設「創明天創科獎學金」,專為修讀STEM學科的博士生而設,以鼓勵更多本地青年加入創科行列,培育人才,以進一步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確立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今屆「創明天獎學金」反應踴躍,兩個獎學金共收到本地14間大專院校超過300名優秀學生踴躍申請。其中創明天奬學金的評審團包括: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專員陳潔玲女士、香港經濟日報集團及經濟通董事總經理史秀美女士、香港演藝學院榮休校長蔡敏志教授,以及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主席黃永光先生。經選拔後,最終共16名優秀學生得奬,每人獲頒發港幣五萬元奬學金。 而擔任創明天創科奬學金的評審包括創新科技署副署長哈夢飛先生、香港研究資助局主席唐偉章教授,以及大灣區共同家園投資有限公司總裁胡章宏博士,共選出10位博士生得奬,每人獲得八萬元奬學金。
今年的「創明天獎學金」頒授典禮剛於4月1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隆重舉行,出席嘉賓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女士、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青年工作部副部長萬寧女士、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專員陳潔玲女士、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創新科技署副署長哈夢飛先生、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主席黃永光先生、大灣區共同家園投資有限公司總裁胡章宏博士、香港經濟日報集團及經濟通董事總經理史秀美女士、香港演藝學院榮休校長蔡敏志教授、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副主席、帝盛酒店集團總裁邱詠筠女士、香港都會大學副校長(研究及拓展)郭予光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學務副校長(學生發展)楊婉蘭教授,以及多間大專院校代表等,一起見證傑出學生領獎的喜悅時刻。
培養創科人才,添香港發展新動力
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主席黃永光先生致歡迎辭時說:「今天人工智能(AI)和大數據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而科技正在各方面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年輕人更應擁抱科技,主動學習,不斷創新。各位優秀的學生及社會的未來領袖,希望你們勇於在科技的領域上,以創新的思維應對未來的挑戰及機遇。」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女士讚揚26 位得獎同學除了學術成績優秀外,更善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積極貢獻社會,是廣大青年的楷模。她希望同學繼續奮發向上、自強不息,並且在未來的路途上鼓勵和啟發身邊的青年朋友,一起積極服務社會,為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
今屆26名得獎學生各有精彩的奮鬥故事,彰顯了香港年輕人無懼挑戰、勇往向前的精神,並熱心服務社會,為其他青年帶來激勵及啟發。頒奬典禮上,「創明天創科獎學金」得獎者之一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哲學博士二年級的鄒龍(Ronald Chow),以及「創明天獎學金」得獎者之一香港大學生物統計及流行病學研究哲學碩士二年級學生羅凱婷(Alexandra Law),代表得奬者分享他們奮發向上的故事,並向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致謝。
無懼汗水 研發更可靠可穿戴電子設備 守護大眾健康
鄒龍Ronald在香港理工大學修畢紡織及服裝系學士和碩士學位後,考入香港城市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轉修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生物醫療工程學系。他利用對紡織品的知識,研究出能夠保障人類生命的電子設備。
他在恩師于欣格教授指導下,和團隊成功設計了一項突破性的「3D液體二極管系統」,應用於柔性電子產品上,可以透氣及排汗,確保連續監察健康信號的準確性和舒適度。其研究成果,已在世界權威的期刊《自然》上發表,得到各界的熱烈迴響同討論。他們現正和有興趣的廠家進行市場轉化的工作和測試,希望可以盡快推出市場,惠及普羅大眾。
「傳統的穿戴式健康監測電子設備,例如智能手表有局限,信號的穩定性受汗液影響。我們的設計,可以作為柔性電子產品與皮膚之間的一個介面(interface),又像一塊魔術布,皮膚表面的汗液被迅速帶走,提升準確和舒適度。」
鄒龍續說:「現在政府要求商用車如小巴或巴士的司機65歲起,每年做一次體檢,但如果司機能長期穿戴這些可靠的健康監察電子設備,隨時隨地在監測身體狀況,等於時刻做心電圖(ECG),提早發現心臟異常的情況,保障自身及乘客的安全。尤其造福冠心病患者,減少猝死的風險。」
疫情投身流行病學研究 志在拯救更多人
香港大學生物統計和流行病學研究的碩士生羅凱婷Alexandra,在中學時修讀文科,但升讀大學時,卻毅然選擇了統計學。適逢此時,遇上世紀疫症新冠肺炎,當大部份人因疫情帶來的死亡風險及無法正常生活之際,Alexandra靈機一觸,想到可以用統計學的計算算法和機械學習,更準確推算感染和死亡人數,從而監控傳染病,幫助政府制定更精準的醫療政策,拯救更多人。她決心繼續修讀生物統計和流行病學研究的碩士學位。Alexandra說:「醫生做一個手術只可以救一個人,而我做的生物統計及流行病學研究,從宏觀角度調控醫療制策,可以救到成千上萬的人。」
除學習成績優異外,Alexandra更是全港僅有十位的藝術及健美體操的國際裁判之一,同時亦擁有教練牌。年僅23歲的她,從3歲起便開始學習體操、芭蕾舞、中國舞和爵士舞,其中以體操訓練最艱苦,拉筋固然痛,但訓練時用的拋接器械,只要手腳慢一點,被打中更痛,弄至周身瘀傷,但她始終堅持不懈。18歲那年,偶然報讀裁判班,轉跑道成為藝術體操的裁判。她解釋在黃金年紀,放棄做運動員,寧願退居幕後做裁判,是為了平衡學業和運動,做裁判花時間相對較少。但她沒有放棄體操,近日到馬尼拉及西安,續考國際裁判資格,就是為了貢獻一己之力,推動體操的發展。
Alexandra表示:「我見證着香港體操的發展,以前比賽僅兩天,現在比足六天,參賽運動員有一千二百多人。國際評分標準亦由講究身體柔軟度,到側重運用器械。在體操的世界,差0.1分都足以影響勝負,裁判的壓力很大,我希望問心無愧,不辜負運動員多年的努力練習和教練的辛勤栽培。」
Alexandra的故事正正體現了只要努力和做好時間管理,是可以達至多方面的成就。
邱浩麟演繹名曲《Moon River》聽出耳油
是次獲獎同學除了學業出眾外,不少更是多才多藝。「創明天獎學金」得獎者之一的香港科技大學理學士(環球中國研究)二年級學生邱浩麟(Andy Yau),自小學習小號,更是香港青年交響樂團小號手,他參與的由香港各大專學生組成的篎斯交響樂團,去年在維也納國際青年音樂節中奪得冠軍。他在頒授典禮上以小號,即場演奏經典名曲《Moon River》,令在場人士聽出耳油。
今次「創明天獎學金」全部得奬名單包括:香港教育大學陳愷茵、聖方濟各大學陳樂軒、香港教育大學陳芷瑩、香港理工大學陳煜政、香港浸會大學劉翠彤、香港大學羅凱婷、香港大學李柏賢、香港城市大學盧卓妍、香港中文大學盧穎心、香港都會大學蘇冠弘、香港科技大學蘇鋮鎂、嶺南大學蘇倩暉、香港科技大學邱浩麟、香港中文大學葉果豐、香港都會大學葉迪榕和香港演藝學院朱相楠。
「創明天創科獎學金」全部得奬名單包括:香港大學陳浩雲、香港理工大學陳健豪、香港科技大學陳穎彤、香港城市大學鄒龍、香港中文大學高潤雄、香港浸會大學羅景元、香港中文大學曾建晴、香港都會大學謝悅童、香港理工大學黃德輝和香港大學黃允祈。
圖片一:
第五屆「創明天獎學金」得奬者與主禮嘉賓包括(第二排)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女士(中)、中聯辦青年工作部副部長萬寧女士(左五)、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專員陳潔玲女士(左四)、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創新科技署副署長哈夢飛先生(右四)、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主席黃永光先生(右五)、大灣區共同家園投資有限公司總裁胡章宏博士(左三)、香港經濟日報集團及經濟通董事總經理史秀美女士(右三)、香港演藝學院榮休校長蔡敏志教授(左二)、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行政總裁楊彬先生(左一)、和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副行政總裁龔明明女士(右二)合照。
圖片二:
大灣區基金主席黃永光先生致辭時說:「年輕人應擁抱科技,主動學習,以創新的思維應對未來的挑戰及機遇。」
圖片三: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女士在「創明天奬學金」頒授典禮上致辭
圖片四:
「創明天獎學金」得主香港大學的羅凱婷(Alexandra)及「創明天創科獎學金」得主香港城市大學的鄒龍(Ronald)在典禮上分享他們的奮鬥故事。
圖片五:
「創明天獎學金」及「創明天創科獎學金」得獎者合照。
圖片六:
得獎者與一眾嘉賓,以及11間大專院校代表合照。
圖片七:
全場大合照